梵高× 蒙克:两位疯子终于相遇

艺术与设计
艺次元
2017-08-31 14:58:18


> 蒙克作品《呐喊》,1893

19世纪中期,法国艺术家爱德华·马内及其追随者们在画面的色彩处理上发动了一场革命,他们发现在户外所观看到的自然,都被眼睛里所混合的明亮的颜色所遮盖,马内因此抛弃了柔和的传统明暗法,而改用了强烈而刺目的色彩。由此,修拉(Georges Seurat, 1859-1891)、西涅克 (PaulSignac, 1863-1935)、塞尚 (Paul Cézanne, 1839—1906)、高更 (Paul Gauguin,1848—1903)等印象主义艺术家们都开始用眼睛去抚摸事物的“物质表皮”。他们探索色彩的反射,实验粗放的笔法,甚至于艺术家眼前的东西样样都成为了绘画的母题,但是,他们的目标和文艺复兴后建立的艺术目标一样,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自然。梵高却认为,如果屈服于视觉印象,那么除了光线和色彩的光学性质以外别无所求,艺术就失去了激情。因此,梵高把印象派的方法,尤其是在色彩和对事物的形体塑造上的方法,发展到独立于传统之外的领域。

图左> 梵高作品《十五朵向日葵》,1888

图右> 梵高作品《星月夜》,1889

梵高早期的油画作品多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乡村景色和人们的劳动生活,在色彩的表现上以传统的暗调子为主。1886年,梵高来到巴黎,被印象派奇妙而热烈的光色效果所吸引,开始改变原有的画法,以极大的狂热投身到色彩表现的实验中,从此,梵高的作品开始明亮起来。梵高并不关心事物的正确表现方法,他使用鲜艳的色彩,以及波浪般急速流动的笔触,把所描绘的对象当作表现自己主观感受和激情的媒介,只要符合他的目标,他甚至夸张到改变事物的外形。和立体主义启蒙者、“现代艺术之父”塞尚不同,塞尚摸索的是印象主义的方法和画面之间的调和秩序,他抛弃模仿自然的目的是探索形状和色彩的关系,而梵高追求的是通过画面和笔触来表现他的感受和希望别人产生的感受。在1889年所作的《画家在阿尔的居室》中,画面构图简单,没有明暗和投影,单纯化的色彩包办了一切,梵高在写给兄弟的信中描述道,这里的色彩要给人休息或睡眠的感觉。

梵高的方法导向在德国影响了表现主义艺术家,事实上,艺术史家认为梵高已经进入了表现主义的探索当中。尽管表现主义一直都不是界限清晰的艺术流派,若从绘画上讨论,表现主义尊重的是感觉真实性,其信条是通过色彩和线条去表现情感。色彩和线条的表现性使用恰恰划分了古典与现代主义的边界,成为20世纪以来最为重要的艺术特征与基调。

> 蒙克在他的画室

早期的表现主义者尝试对表现形式的探索,他们或者通过对现实的组合与拼贴,表现出多义却强有力的象征来隐喻和暗示,或者通过变形、空间处理以及画面节奏等因素表现感觉的真实性。被认为是第一批探索表现主义前景的艺术家蒙克 (Edvard Munch, 1863—1944)倾向于后者,在他最著名的作品— —1893年的画作《呐喊》中,所有的线条都趋向唯一的中心— — 那个厉声高喊的扭曲的头部,画面的阴影中蔓延开来的焦虑与恐惧不是客观具象带来的,而是由线条、人脸与阴影所构成的情绪情境,形成了使人感到不安的画面。

展览中,蒙克的《呐喊》由奥斯陆蒙克博物馆借出,与梵高的《乌云下的麦田》并置。《乌云下的麦田》是梵高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创作的。在《乌云下的麦田》中,梵高描绘的天空华美恢宏,潮湿并且过于厚重,画中涂抹着大片的蓝色与白色。但在《呐喊》中,蒙克描绘的天空像一道不祥的极光,又像一道放射状的火焰。面对梵高,我们需要揣测画中蓝天表达的情感状态。然而,蒙克的这幅画并不存在歧义。

> 展览现场

如果说梵高是用绘画语言来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那么蒙克则是将个体体验注入到了画面形象之中来表现感觉的现实,以至于人们从他的作品中一眼就可以读出作者的病态。如《嫉妒》中,一个女人向一个喜好窥阴的男人展示她的身体时,一个长着胡子的年轻人睁着大眼睛,却只盯着虚无。《红色弗吉尼亚爬山虎》中,当血色覆盖了整个房子,并蔓延到泥泞的小径,与《嫉妒》中同样痛苦的脸庞却只盯着恐怖的深渊。蒙克所画的人物,犹如舞台剧的各个角色,每种特定的姿势代表一种特定情绪,他创造的男人和女人都不是现实的,这就是他的表现主义。蒙克曾坚称,他对描写现实的任意一个断面也不感兴趣,他要描写的是那种充满了情绪内涵的,且具有巨大感染力的状态。

在现实中,梵高和蒙克从未谋面,但他们的人生和绘画都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平行:他们的天空和田野都记录着对这个世界极端敏感的感受,他们绘画中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人类的基本情感,他们的一生都充满了波折。梵高极为孤独,他持续不断地工作,却没有被人理解的指望,割耳自残和精神病院的治疗几乎是他的标签。蒙克由于对家族病的遗传一直恐惧不安,如他自己所言,疾病、精神错乱和死亡这个恐怖的黑三角,从他摇篮时代便跟随了他整个一生,他的艺术也尽是与死亡有关的想象和记忆,事实上,1908年,蒙克也曾因患精神分裂症进入丹麦哥本哈根的一个疗养院休养。

> 梵高作品《播种人》

相较而言,梵高的绘画似乎更贴近于生活的真实,他的笔触尽管躁动,但是仍有阳光、生命与希望。这一点连蒙克都大为叹服,他曾说:“在他短暂的一生里,梵高没有让他的火焰熄灭,相反在他最后的几年,这些燃烧着的火焰充当了他的画笔,但也燃尽了他最后的精力。我曾经想,也曾经希望,我能有更多的钱维持自己的生活,以便我能够跟随上梵高的脚步。”



来源: 艺术与设计

528
zan

注:本站部分文章及视频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古玩:碎瓷片,这么玩,就是天价!
当!当!当!当!当代艺术?——奇域博物馆美·学·家课堂上到底发生了些什么?
碎念与帝国
erwei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