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力:空间的诗学与自由的“影子”

artnet
艺次元
2017-02-28 12:19:13

20170228_121521_263.jpg

“周力:白影”于2月24日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开幕。这是艺术家周力自2001年在中国美术馆的个展之后,经历十多年的思考、寻找与调整,在国内举办的第一个大型美术馆个展。


逾20幅绘画及装置作品以章节式的展陈方式散布于美术馆近1000平米的矩形主展厅内,呈现了周力近两年来的创作;四件尺幅巨大的抽象绘画作品则悬置于美术馆的玻璃大厅之中,与展厅内的核心部分彼此呼应。


20170228_121521_264.jpg

“周力:白影”,余德耀美术馆展览现场,2017年图片:JJYPHOTO


作为跨媒介艺术家,周力的创作却不被绘画、装置等诸多媒介所拘束,显现出自身特有的轻盈、飘逸与力量。她在作品中复现的线条、色块与阴影脱胎于中国东方的古典哲学,诞生在山水、书法和怡然自得之境,又在经受西方美学洗练后被注入新的力量。对周力而言,创作是以生活和生命体验为基础的;也正因如此,策展人李振华曾评价周力“既不属于当代艺术领域对社会批判的这个线索,也与当代艺术自身的历史脉络没有太大的关系。”


20170228_121521_265.jpg

周力,《线-白影》,2016年图片:致谢艺术家


而此次展览则再次强调了艺术家对于内心、人性以及情感的探索。“作品的美感,以及它的任何可以被称为‘意义’的东西,最终都只在观者的目光里出现,来自不同的内心,这也许是‘分享’在今天变得十分困难的原因。”正如此次展览策展人许晟在展览文字中所言,“而看见周力作品的人,也许至少会发现一个理由,去分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就像她的作品也是来自内心深处,并经由一条精密而漫长的隧道,最初浮现出来一样。”


20170228_121521_266.jpg

周力,《线-白影之二》,2016年图片:致谢艺术家


artnetX周力


这是你自2001年于中国美术馆“窗中世界”个展之后,经过十几年的思考与调整再次举办的个人展览,可否谈谈此次展览的缘起?


大约两三年前,香港白立方画廊总监周晓雯就向Budi(余德耀)提起过有我这样一位艺术家,他看了一件我的作品,非常喜欢,后来我们深谈了一个小时,谈话结束以后Budi决定要为我办一个余德耀美术馆周期性的项目展。一个星期以后他来拜访我的工作室,改变了主意。他想做一个更大的展览,但我并不确定,当时工作室里的作品还有一半没有完成。后来,我决定把这一半画完。这就是你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展览。


展览的题目“白影”指涉了什么?


最开始我想用“白影”指涉“风吹过的影子”,这在许多人眼中或许是一个诗意的、虚无缥缈的概念,但其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我们的记忆……往往是它们虚无缥缈的那一面带给了我们很美好的感觉。就像你路过一家商店,闻到了那种“气味”。只要闻到了它,就会很感动;后来,我发现“白影”也是我自己的影子。在此次展览《镜影》这件作品中,就能看到它的轮廓。其实,这个形象从九十年代起就出现了,一直存在于我这么多年的创作过程中,直到今天,它变得如此抽象。该如何理解它?其实每个人看到的自己都是不完整的,只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就像观众站在这面“镜子”前,也永远看不清自己。这是一种心理的投射和暗示。


20170228_121521_267.jpg

周力,《风吹过的影子》,2016年图片:致谢艺术家


你参与了此次展览的空间设计环节,可以具体谈谈你的构思?


从题目说到空间。一方面,我想要呈现的展览本身就是一件“作品”,展厅里的各个细节可以分为“章节”排列;另一方面,我认为展陈要强调“轻”与“重”的关系。从美术馆非常明亮的玻璃大厅进入到展览构建起的这样一个幽暗的空间内,我们眼睛的瞳孔缩小之后马上就会寻找黑暗里的光源,使注意力聚焦在作品上面。最后,观众还可以在展厅里坐下来,聆听“胎音”(“胎音”是此次展览中藏在展厅中央座椅下面的声音装置),而展厅尽头放置的两张红色的作品则象征着希望,生命就是这样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展陈构思,我希望观众可以感受这个过程。


20170228_121521_268.jpg

“周力:白影”,余德耀美术馆展览现场,2017年图片:JJYPHOTO


加斯东·巴什拉认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空间具有象征意义,而对空间和场所的营造则再现了人类的情感。你在此次展览中,通过绘画和装置营造的空间无疑充满了自我情感的参照。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分别谈谈你的绘画和装置创作,以及它们与空间的关系吗?


正如哲学家所言,空间确实能够再现情感,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在营造空间的过程中你选取了什么元素和手段。首先,绘画太私密了,属于极其自我的语言,或许有些艺术家善于用绘画去抛出许多问题,但我不会用它去描绘一个特别宏大的理想或是哲学问题,我只用它去讲述我个人的感情。然而作为一个平面语言来讲,绘画确实有所局限;而我之所以用“装置”而非“雕塑”来阐述我在绘画之外的创作,是因为“雕塑”是非常技术性的词汇,使人立刻联想到具体的形象,但“装置”却似乎能使人想起任何东西,观众的思路就打开了。


我对空间的感觉是天生的,无论是在空间里还是画布上,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关系。我们谈论的其实全都是“关系”。只要关系是对的,即是适可而止的,那么整个空间的“气”都是对的。


20170228_121521_269.jpg

“周力:白影”,余德耀美术馆展览现场,2017年图片:JJYPHOTO


作为在绘画领域深耕多年的艺术家,近年来你在装置创作上的成果是否可以被理解为某种突破,这背后有什么考虑?


这仍然是表达局限性的问题。事实上,我对所有的材料都保持开放的态度,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我的话语讲得更清楚。而为什么还执着于绘画,是因为我对它还有感觉,我还热爱它。


你从小受到东方美学的培育,后来又在西方获得了富有冲击性的审美经验,这使你的创作具体产生了什么变化?


我觉得不能讲“变化”,只能讲我受到的“触动”。当你在远距离处审视一件事物时,往往才会看得更清楚,恰恰是身在其中的时候不自知。我从小在特别自由的环境里长大,去到西方以后非常欠缺那种理性的逻辑和思维方式,后来,我发现其实这样理性的判断和分析有益于创作思维,可以让一个艺术家走得更远。


20170228_121521_270.jpg

周力,《线-影子的影子之八》,2016-2017年图片:致谢艺术家


黄专曾说你的“抽象世界是经验性的”。可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别人认为的我的“抽象”,在我看来可能是种具象。我认为这里的“经验性”就代表了我投注其中的情感。我的父亲在2003年去世,我于2005年怀孕,冥冥之中我似乎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循环。这次展览首先是献给我的父亲,代表了我最深的记忆和最深的爱,而如果没有这份经历,我也许就无法描绘展览中的这一切。绘画治疗了我,我觉得绘画就像是一张我的“药方”。


20170228_121521_271.jpg

周力,《黑-轻与重》,2016年图片:致谢艺术家


接下来有没有新的展览计划?


今年下半年会在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个展。其实我从来没有刻意想要去做展览,只是当我把自己的作品集中整理之后,展览似乎就变得“现成”了;并且我还会持续绘画,或许艺术家最需要警惕的就是惯性,但我想线条还是会存在于我的创作之中,至于它以何种形式存在,那就是另一回事情了。


20170228_121521_272.jpg

“周力:白影”展览海报图片:致谢余德耀美术馆


来源:artnet新闻

172
zan

注:本站部分文章及视频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美国著名中国美术史家系列讲座
雅克·朗西埃 :德勒兹、巴特比和文学法则(上)
“基弗在中国”策展人再发声,反击艺术家代理画廊
erwei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