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沈彤:葛宇路事件的背后 新闻媒体究竟绑架了谁?

中国美术报
艺次元
2017-08-17 14:59:42

从7月11日到7月30日,葛宇路事件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下逐渐发酵,高潮不断:

7月11日,“知乎”上一篇名为《如何在北京拥有一条以自己命名的路》的问答开始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7月14日,央视的一个将近十分钟的长篇电视报道《“葛宇路”不是路》使得该事件的受众从年轻知识群体扩展到了全社会。

7月29日,澎湃新闻发布报道《处分葛宇路,中央美院在这条路上走了多远?》等,将矛头直指处分毕业生葛宇路的著名高校中央美院,一石激起千浪,更多媒体争相报道,直接将此事送上微博热搜,一时之间,对中央美术学院的口诛笔伐充斥评论页面,“中央美院让人大跌眼镜”“奇葩学校”这类评论接连不绝……

就在网友觉得此事已经告一段落时,又有新闻媒体报出“反转剧情”,例如新华网《剧情反转?葛宇路本人回应央美处分决定不是因为私设路牌》,此时的网友评论风向又发生转变,从对央美的尖锐批评转向对葛宇路这位当代艺术人的调侃,“其实有点佩服他”“这哥们火了”这类评论又被顶上热评。

7月30日,葛宇路事件持续发酵,现在上网搜索葛宇路三字,首页新闻皆是“剧情反转后的洗白报道”,类似《葛宇路被学校处分,原因与私设路牌无关》之类新闻层出不穷,这样的结果不禁让我等一众“葛事件”的目击者忍俊不禁。

事件被梳理完毕,置身事外、到处留言的网友这时才发现自己成为将错误新闻捧上热点的好帮手,而葛宇路事件的持续高潮以及“反转剧情”的幕后推手皆是媒体。20天不到的时间,葛宇路已然成为一个热点事件跟踪报道的最好对象,这位当代艺术人的作品及其扑朔迷离的故事已经成为了博人眼球的最好题材,葛宇路事件的新闻报道早就从艺术新闻的性质滑向了愉悦全民的娱乐新闻。

笔者不禁想问,在葛宇路事件的背后,国内新闻媒体、众多跟风发表评论的网友、当代艺术人葛宇路、中央美院及其师生这四者到底在这个事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而国内新闻媒体到底通过此事件绑架了谁?谁是事件不断高潮的催化剂?谁又是这个事件里不断被议论品评的受害者?

这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了笔者接下来的讨论:

7月29日,在报道出葛宇路被央美处分一事时,国内主流新闻媒体是否有调查事实真相后再进行报道?

答案是没有。

又问,7月29日,在撰稿说明央美处分一事时,国内主流新闻媒体一开始是否存在含糊其辞,误导舆论,引导国内网友强行站在当事人葛宇路的立场上,对中央美术学院进行言论上的批评和攻击?

答案是有。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7月29日澎湃新闻发布的报道《处分葛宇路,中央美院在这条路上走了多远?》一文,全文以“葛宇路”路牌一事开头,中间却以央美发布对葛宇路处分为高潮部分,而对央美为何处分葛宇路只字不提,含糊带过,其用意何在?答案不言自明。

又问,首先错误报道出葛宇路因设“葛宇路”路牌被央美处分一事,国内新闻媒体究竟错在何处?这个问题又不禁引发了接下来的这个问题:在主流新闻媒体的眼里,以客观公正、真实准确为准则的社会责任感和博人眼球、媒体间恶性竞争的时效性,将这二者放在同一天平上,究竟是哪边更沉一些?

我想,每一个有道德的人心中都有答案。而这个答案究竟和主流媒体心中的答案是否一样?

笔者并不清楚。

在当代,“娱乐”几乎成为每个人生命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成千上万的图片,稍纵即逝、色彩斑斓的短小新闻标题,都给置身事外的群众无比的快感。人们不再像印刷术时代时,严肃对待自己的以文字表现出来的思想,在自媒体时代,“思考”因为这样的不严肃而变得浅薄,变得随波逐流。

而就在这个时代,国内媒体是不是在利用这一点?是不是在盲目引导庞大的不负责任的言论?在这些错误的报道背后是不是还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真相?

30多年前,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对当时风靡一时的电视媒体提出疑问:“什么是电视?它允许怎样的对话存在?它鼓励怎样的智力倾向?它会产生怎样的文化?”

现在我将他的话中“电视”一词换成“国内新闻媒体”,将这四个问题,抛给各位。


来源:中国美术报

582
zan

注:本站部分文章及视频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不只是裸模,女性艺术家们在超现实主义的地位可比这高多了
城中村可以有艺术吗?
当代艺术圈那些事——朱其访谈
erwei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