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家话剧院难出好戏?

杨申
艺次元
2018-03-05 15:39:44

为什么国家话剧院难出好戏?(一)    

前言

按照和各位师友的约定,应该更新小说《剧院》。不过过年这几天,不少朋友来安慰我的同时,更有老师劝诫我"不要把行业内部的事情公开,否则未来你的路会很难"。

我想,这个"劝诫"也许是好心吧,虽然我并不觉得这个行业有什么秘密可言,如果有一些见不得光的事,那相比其他行业也只是小巫见大巫了,无非是让业外人明白为什么中国戏剧会远远落后于国外戏剧。

这真不仅仅是创作者艺术水平的问题,而是从上到下的艺术腐败。大可以说主流戏剧剧院的创作思路就是宣传队吹鼓手作风不按艺术规律创作,小可以说制作成本被层层加高导致费用庞大无法回收只能依靠国家扶持。在这期间,又有什么人是穷得饿肚子的,什么人是富得要减肥的,为什么贫富差距会如此大?为什么观众不愿意买票?为什么观众不买票体制剧院还能产生腐败?一切的一切,其实没什么不能说的。

好吧,不说别的剧院,只谈国家话剧院,我在这个单位工作了九年,亲历和耳濡目染了诸多。过去总幻想着"早晚有一天会变好",而现在却已是梦醒时分:不会变好,只会变得更差。

好了,如果你认为这篇文章只是个人情绪的宣泄以及针对周予援个人的抨击,那么可以现在关上这篇文字。(但必然会说到他,因为他是一把手啊)

正文:

国家话剧院,全称是中国国家话剧院,属于文化部直属八大院团之一,也是文化部唯一一家以话剧为主的直属院团(中国儿艺属于儿童剧范畴)。

顶着"国家"剧院的招牌,按说可以和英国国家剧院(NT)、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等世界顶级剧院平起平坐的院团,但从艺术作品以及世界影响上可谓天差地别。为什么呢?下面就一一列举各类事实,以瓦赫坦戈夫剧院作为参照(之所以选瓦赫,是因为中俄关系更近,戏剧传承相似,中国比俄罗斯富有,我对瓦赫非常了解)

1 同为政府拨款:瓦赫在奋斗,国话在苟活。

世界各国的剧院都需要各级政府的扶持,这本无可厚非,但向政府要钱也有很大的差异。自从里马斯-图米纳斯在2007年接手瓦赫成为艺术总监、基里尔-克罗克被其邀请成为院长后,几年之后,瓦赫便向俄罗斯文化部提出:剧院每挣10卢布,请政府补贴剧院5卢布。也就是按收入的1/2数额拨款,这一举措得到了普京的嘉许,至今已经实行多年。

而国家话剧院则每年从中国文化部固定要拨款,各种还会以各种名目要各类拨款,每年只增不减。包括但不限于基建、特殊项目、艺术节、培训、下基层演出、出国交流等等,同时国话在拥有政府扶持下,依然申请国家艺术基金并且获得。可以说,这是国家剧院和民营剧院一起在争取这项费用,至于优势劣势,不言而喻。

此外,国话所有在编人员的工资是文化部拨款,但是国话非常希望并擅于将拨款资金转为自有资金。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允许绝大部分演员"不演话剧但是交合同费"(虽然不知道合同是否合法合理)。这其实就是变相把演员的工资回收,从拨款变成剧院的收入。一般来说一个在编的不演话剧的演员工资也就是两三千块钱,那么每年国话会根据演员的级别、收入、名气等向演员们索取一万至几万的合同费。你不是不演话剧吗?没问题,那就交钱。而有不少演员并非真不想演话剧,只是迫于剧本烂、档期原因等无法参与,最终也只能是心气越来越低。这里面会有演员自身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剧院的问题。因为剧院在权衡:都演话剧了,合同费谁交?这个演员和那个演员是不是不和?演员出演能给剧院带来多大利益?许许多多,而最重要的真是剧本烂,让演员们根本没兴趣。总之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国话那么多名演员现在却常年不演话剧"的原因了。

相比国话,瓦赫没有合同费一说,所有演员不管腕儿大腕儿小,除了暑假剧院休息之外,每个月都必须给剧院演戏。剧目排期会提前两个月通知,自行安排好时间。不演戏不排练时,拍影视随意。借用里马斯-图米纳斯的话说"演员已经很贫穷了,他们利用不演戏的时间去拍电影电视剧挣钱是应该的。"

timg (2).jpg

再说到国家拨款,国话绝不敢向瓦赫一样"1/2拨款",因为这必须得先挣到钱,才能根据半价来测算拨款。国家话剧院每年的票房才多少,想拿到现在数额的拨款的两倍的票房,纯属天方夜谭。(近900座的国话大剧场的戏除了少数明星戏之外,一场票房也就是三四万元或者更少,300座的国话小剧场的戏,我的《白夜》曾拿到过场均22000,这已经是国话小剧场的记录,很多在那演的戏场均只有几千元票房)。

瓦赫2017年光在莫斯科的自家剧院所有演出就超过600场,巡演20多场,总票房收入近10亿卢布,折合人民币1亿。

国话呢,如果不做账,估计票房收入连一千万都不会超过吧?

所以,政府的拨款是国话生存的唯一途径,而且还得想办法把各种钱花掉,否则来年可就申请不下来这么多啦!

2 关于剧目的选择:瓦赫只看剧本,国话只看院长好恶。

纵观世界各国的国家剧院,无一不是以世界级经典剧目作为剧院演出主体,无论是索福克罗斯、莎士比亚、易卜生、契诃夫等大师的杰出剧本上演,还是根据歌德、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海明威等人多的杰出作品的改编,都是最具有创作挑战和观众缘的作品。无论是原本呈现还是戏剧构作,无论是再现还是表现,这些被世界所认可的作品都是最佳的演出选择。

除了中国。只有中国剧院是以"中国原创、主旋律、当代题材"为重点的,无论是在投资、规模、运作推广上,都远远大于世界经典作品。

声明一下:原创并非不对,反映当代生活也是应该。但是不能仓促上马、不能只看精神不看艺术、不能只看宣传效果不看剧本质量、不能演了几场就被自己冠以"经典"之名。毕竟观众买票看戏无论是为了娱乐还是为了感动,但绝对没有人愿意花钱买票受教育,而且还是拙劣的教育。

这一点,国话可谓中国剧院的代表。    

不否认,国话也排了一些国外的经典作品,但数量在周予援院长上任后越来越少。同时,投资数额也是天差地别。我所知道的,一般国外经典剧目大多是小剧场,总投资也就是一部戏花七八十万到头了(其实根本用不了这么多钱,编剧导演演员根本拿不到多少,大多数的钱全被制作所"消耗"了,后面会有详细说明)。而主旋律戏剧的投资则一律大剧场,投资都是几百万(光《谷文昌》一剧的复排,就达到160万以上的费用!)

那么有人问了,国话怎么选择要排什么戏呢?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主创可以自己报剧目申请,但最终排哪个,完全是周予援院长一人"乾坤独断"。

国家话剧院没有艺术委员会,没有任何的艺术审查和监管,有的只是周予援一个人的意见:好,还是不好;演,还是不演。作为曾经的国家话剧院导演,我在2015年至2017年每次报的剧目,都得不到官方任何的艺术上回馈,最多是"剧本可以,写导演构思吧"。废话,我报的是契诃夫的剧本,你能说出来什么不好呢?!而一旦写完导演构思上交,那就属于石沉大海了。周予援根本不会给任何艺术上的"指点",就在那里放着,不排不演也没有任何说法。拜托,周院长您倒是说说我的导演构思哪里写得有问题?我也好跟您学习学习,反正不足?不过恐怕您根本没看导演构思,就算看了也未见得看得懂,就算看得懂也提不出意见。因为你根本没导过戏,演戏演得也不咋地。

说句题外话,周予援在审查剧院新戏的时候,基本有以下特性:

第一遍肯定各种批评,但基本都不在点儿上。常用语基本包括:我们究竟是中国戏还是外国戏?你们演得究竟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在他的理解里,中国人和外国人好像必须得被"扮演"得很清晰,也就是"装着演和日常化"的区别。他根本不懂优秀的剧本是人类共通的问题。)这个台词还要更清晰、要传达得更明确!(废话,这句废话适用于任何戏任何演员,谁都应该"更"一下)服装看着年代不对国别也不对(他是真不知道世界上早就实现"现代化服化"演出已经很久了)演出时间太长了!(他要求小剧场戏长度就是90分钟,最多不超100分钟,不管演出是否需要,甚至说过"别让观众看那么多,那么便宜的票,再想看下次再来"之类的话,丝毫不考虑艺术创作,总之就是不管什么剧本都得符合时长,否则就得删戏。近年来国话演过的外国戏,无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是万比洛夫,没有不被他强行删戏的。真怕观众累的话可以设置中场休息啊,可他又不敢,怕观众跑了。可话说回来,真要是戏好,观众买了票来看会退场吗?!)

可以说,国话演什么戏就是周予援的"一言堂",而且演员一旦退休,除非他是明星,否则回剧院演戏就是句空谈。每年12月25日院庆时告别退休员工时,最虚伪的一句话就是"人退休艺术不退休"。我曾在2016年报过一个灵感来自契诃夫小说的原创剧本《最精彩的退休宣言》,并且提议某位退休老演员来演,结果被置之不理。最后给我的答复是"这个剧本不能演,因为内容会影响退休员工情绪"。是啊,因为剧本灵感就是《喀尔喀斯》,续写的就是"退休后被迫离开舞台的无奈老演员"。而这种理由也是被周予援拿来的说辞,换句话说,凭什么演员退休了就不能在舞台演戏?就因为没退休的演员还等着评职称?就因为文化部不给退休演员以出国演出的经费?!

说说瓦赫吧。在瓦赫,最老的演员曾经演戏演到97岁,几乎是在舞台上演到去世。全俄罗斯所有剧院,如果老演员愿意回剧院演戏,那院长得当祖宗一样供着,观众得欢欣雀跃。

瓦赫对于拍演剧目的选择需要层层筛选:第一就是看剧本,名著是首选;其次就是看导演构思和舞台方案,但无论排演与否,都会反复开会研究并给出书面答复,包括排演的原因、不排演的原因以及各种意见。而一旦通过,那么对于创作者的自由度是非常大的。但如果戏在一年之内不能征服观众,就会被停止演出。

3 关于对剧本与剧作家的尊重。

每年国家话剧院都会所谓"向民间公开收集剧本",也专门有部门负责审核和选择这些剧本。然而显而易见,近五年之内,真正被选入并排演的剧本中,一个民间作家都没有。所有的原创剧本的作者,不是已经成名的剧作家编剧,就是某个团的骨干或者某个知名导师的学生。很多戏的排演,其实都是周予援院长答应了或者邀请了某个导演排戏,然后导演说想排个什么戏然后就排了。至于那种"有了好剧本再选导演"的事情,可以说凤毛麟角,而从创作部审核并筛选最终排演的戏,更是九牛一毛。    

所以说,那些民间的剧作者们、还揣着剧本被国话看中并排演梦想的人们,现阶段请死了这条心吧。


当然,选择成熟作家的作品来排演并非是错,但这些作家们写的又是些什么呢?无需多说,演出已经说明一切。而在这些演出中,有多少是"命题作文",有多少是"必须按照周予援意思修改",有多少是"因为不可抗元素而放弃了创作初衷",这些恐怕只有这些作家清楚。

对于剧本的修改,国家话剧院是没有固定标准的。或者说,剧院有权改任何剧本包括世界名著。

改也没关系,起码你写明"改编"吧?要知道有很多剧作家尚且活着。你改完了剧本直接还写编剧是人家作者,排出来的东西又算是谁的?演得不好的话,知道的观众明白是你改的有问题,不知道的观众还以为人家剧作家就这个水平!

而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什么?还是那句话:没有艺术讨论,没有艺委会,一切只是一言堂而已。每当审查的时候,看的人基本都是中层,但每个人都是看着院长的眼色。周予援院长会经常很刻意地表演出自己对这部戏的态度,比如摇头、叹气、冷笑、皱眉、大笑、点头,包括坐姿都是能让人明白他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当然,他永远是最后一个发言,好像是"综合了大家的意见"。

忘了说一句,现在国家话剧院的四位院领导中,周予援院长是演员出身,戈大立副院长是制作人出身,景小勇和白雪峰正副两位书记都是空降干部行政出身完全不懂艺术创作。让这四个人成立艺委会,本身也是笑话。因为一旦成立了艺委会就得有干货能说服得了专业的创作者,这不是难为他们吗?

有人会问:那么多国话的大导演们大演员们怎么不能参加艺委会呢?答案很简单:或者忙于自己的创作、或者已经退休。忙于创作的往往不愿意涉及人事权利斗争,退休了的属于"好不容易被送走了岂能召回"。

那么瓦赫呢?瓦赫远比国话简单。因为人家是艺术总监制,里马斯-图米纳斯作为国际级戏剧大师完全有能力看出哪些剧本可以排演。即使如此,在确定剧本之前,他也会召开会议,请创作部门的人一起集思广益最终商榷。当然,他不会去干涉创作者,但如果他觉得创作者的构思有问题,也会详细写下建议甚至拒绝理由。一旦排演,最终呈现将交由市场负责。

(未完待续)

ps:我在国家话剧院排的三部戏,其实我个人也不敢说是好戏,其中原因颇多。但至少我努力做到"不丢人",也就是了。观众如果喜欢我很开心,同时也说一句"其实如果不是体制中各类问题,戏还能好得多"。


至于某些人说什么"你怎么能这么对你的单位呢?没有单位哪有你啊?以后谁敢用你啊?"

在此统一回答: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站着说话可能不腰疼,但容易被雷劈,马上春天了,留神。

109
zan

注:本站部分文章及视频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王端廷:从视觉艺术到多觉艺术——当代艺术的发展对展览方式的挑战
熊云皓:选择“设计”为终身职业近乎入错行
五年未有的陆俨少精品大展,柏融文化以此开启艺术深耕之路
erwei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