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通天帖》的书法史意义:王氏家族书法的再现

《杭州日报》
艺次元
2017-05-11 16:03:10

摘要:王献之《廿九日帖》王羲之《姨母帖》自三国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度以后,两晋和南朝时期世家大族的势力不断扩大,这种情况不仅体现在大族的政治权力上,也体现在文化垄断上。就书法史的角度来看,东晋时期书法世家林立,王、谢、桓、庾四家及卫氏、索氏、郗氏等大族左右了这一时期的书法发展,其中以王氏家族为甚,官…


20170511_155749_241.jpg

王献之《廿九日帖》

20170511_155749_242.jpg

王羲之《姨母帖》


自三国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度以后,两晋和南朝时期世家大族的势力不断扩大,这种情况不仅体现在大族的政治权力上,也体现在文化垄断上。就书法史的角度来看,东晋时期书法世家林立,王、谢、桓、庾四家及卫氏、索氏、郗氏等大族左右了这一时期的书法发展,其中以王氏家族为甚,官位显赫,名人辈出。王氏家族中的王导,即王羲之的伯父,官至丞相,其家族后辈善书者众多,除王羲之外,还有王珣、王献之、王茂之,以及南朝王僧虔、智永等诸多名家。


从东晋到南朝,碑刻罕见,世家大族的书法主要是以帖札传世。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初唐时李世民的征集,后来还能见到的这一时期的原作墨迹极少,要想较为整体了解王氏一脉书法的面貌实为困难。


据《旧唐书》中王羲之第十世孙《王方庆传》记载,初唐时王家尚有王羲之书四十余纸,太宗皇帝时进之,后家中仅存“献之已下二十八人书,共十卷”,王方庆将其进于武则天。对此,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载《唐朝叙书录》也有记载。武则天得王氏一脉二十八人书札后大喜,令人摹写留于内府,并将原札装裱后赐归王氏,时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此事。王方庆家藏原札现已失传,所幸武则天时期摹本流传至今。是卷在唐代时称为《宝章集》,因宋时岳珂《宝真斋法书赞》著录中称《万岁通天帖》,故沿用此名至今。曾经宋代内府收藏,南宋后流入民间,至清代再入内府,1922年被溥仪携往长春,1948年郑洞国部长春起义时为解放军接收,1954年入藏东北博物馆即今辽宁省博物馆。


此摹本共辑王羲之《姨母》《初月》、王荟《疖肿》《翁尊体》、王徽之《新月》、王献之《廿九日》、王僧虔《在职》、王慈《柏酒》《汝比》、王志《喉痛》共七人十帖,卷尾有万岁通天二年王方庆进呈时的衔名。全卷虽仅为文献记载二十八人手札数量的四分之一,但却反映了王氏家族书法的面貌,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卷中王羲之《姨母》《初月》二帖,对于我们了解王羲之书法的真实面貌极为重要。其他王羲之传本墨迹,虽然风格都有所不同,但从大的角度来讲,多属于史称的“右军新体”书风,然本卷的《姨母帖》古雅朴实,带有明显的隶书笔意,体现了王羲之书法与西晋旧体衔接的样式。而王徽之、王献之、王僧虔近于楷书的三帖,对于我们考察南北书风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王荟、王慈、王志的手札也十分精彩,启功先生曾评三人行草“纵横挥洒,《世说新语》中所记王谢名流那些倜傥不群的风度,不啻一一跃然纸上”。七人作品虽都是王氏一脉书风,但各自发展的审美指向却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和个人特性,是我们考察王氏家族书法传承与创新关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有趣的是,“日本中央”2017年春季拍卖会出现了一件传为宋代所摹的《万岁通天帖》,与唐摹本极为相似,应是后来的再摹本,其字形、精神各方面与唐摹本有一定的差距。


一卷《万岁通天帖》,既是王氏家族书法的汇聚,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以来王羲之书法传播的状况。


来源:《杭州日报》

303
zan

注:本站部分文章及视频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张国龙的公共性——张国龙大型作品展”邀请函
陷入赝品争议风波的《美人图》 27年来首次向公众开放
羅芙奥2017春拍:[荟萃:国际现代与当代艺术]专场精选推荐
erweima